巴彦淖尔太好“嗑”了!
巴彦淖尔,蒙古语意为“富饶的湖泊”。作为“塞上粮仓”,它是保障全国粮食安全的重要基地;作为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它又是维护北疆生态安全的关键一环。
向日葵是巴彦淖尔名副其实的“致富花”。它耐盐碱、抗旱又耐瘠薄,更是以400万亩的种植规模成为当地重要的特色经济作物,却一度面临“卡脖子”问题,良种长期依赖进口,导致农民种植成本居高不下。
为打破这一困境,位于五原县的三瑞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从研发育种上进行突破。“公司从国内外收集入库资源6200余份,成立国内首个向日葵种业创新联合体,研发出29个新品种,国内市场占有率超40%,打破了国外葵种的垄断。”三瑞农科董事长张永平自豪地说。
“现在,我们的高端瓜子一颗就能卖两毛钱。”三胖蛋(内蒙古)食品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徐建兴说,长期以来,当地葵花籽以散装售卖为主,缺乏有影响力的本土品牌,卖不上好价。三胖蛋从做品牌入手,让葵花籽有了“按粒吃的高级感”。
2023年6月,习来到巴彦淖尔市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殷殷嘱托,激励人心;使命任务,催人奋进!两年来,巴彦淖尔广大干部群众以时不我待的紧迫、以时时放心不下的担当,认真贯彻落实重要指示精神。阴山下,黄河畔,一曲更加荡气回肠、悠远壮阔的发展长调,正深情吟唱。

奔涌的黄河水冲刷出肥沃的河套平原,独特的水土光热条件带来丰富物产,缔造了“天下黄河,唯富一套”的佳话。
阴山南、黄河北,1300多万亩肥沃的耕地延绵铺展,孕育了世界三大优质小麦产地之一,全国最大的有机原奶、葵花籽、脱水菜生产基地。全国每出口10桶番茄酱,就有6桶来自这里;全国每10颗瓜子,就有4颗产自这里……这片大地以无私馈赠,成就了“塞外粮仓”的美名。
成为“塞外粮仓”,靠的是什么?习在考察巴彦淖尔时指出,河套地区条件得天独厚,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和节水产业,不能搞大水漫灌。这一判断可谓切中要害。
黄河水多,但气候条件不佳。巴彦淖尔地处干旱半干旱区,多年平均降水量为150毫米,蒸发量高达2200毫米,更何况,因用水指标所限,黄河水也不能随意取用。
处理好水和地的关系,是保证农业生产持续稳定、“粮仓”持续丰盈的关键。贯彻落实好习的重要指示要求,传统农业种植模式必须改变。
发展高效农业是一个重要方向。高效农业能够突破耕地和水资源的限制,推进光温资源高效利用,实现不与粮争地、抢水的目标。
在巴彦淖尔,高效农业最常见的模式就是大棚种植。大棚大面积推广,主要在于种植户把账算明白了。刚到磴口县华莱士瓜种植基地,磴口县巴彦高勒镇镇长魏震就要和记者“叨唠叨唠”。
“钢架大棚头茬华莱士瓜亩均产量2500斤,二茬产量1500斤,平均亩产4000斤,售价8元,一亩能收3万元。温室大棚华莱士瓜每年3月初就能上市,售价约40元,亩产1500斤,一亩收入大概5万元到6万元。”魏震说,没有大棚,亩产不过2000斤,也卖不上高价,你算算,能差多少钱?
除了普通大棚,还有高配版大棚,乌拉特后旗国际农业博览园就是一个颜值与实力兼具的存在。内蒙古大山农牧业公司副总经理张中兴奋地介绍:“看,水肥可以根据温度湿度适时调节,采摘就交给‘勤劳’、高效的智能机器人,整个就是一个现代化植物工厂。最关键的是,亩均收益是大田收益的10倍,真正实现‘一亩棚十亩田’。”
高效农业是通过技术手段,向土地要效益;农产品加工业则是通过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品价值。
巴彦淖尔市现代农牧事业发展中心副主任张华介绍,近年来,巴彦淖尔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500万亩以上,粮食产量稳定在50亿斤以上。当地充分挖掘地、种、肥、药各要素和耕、种、管、收全程机械化耕作的增产潜力,持续提高粮食产能,让“中国碗”里盛上更多“河套粮”。
是母亲河,滋养出了美丽富饶的“塞上江南”;也是母亲河,让河套平原时常面对“天旱引水难,水大流漫滩,年年挖河口,岁岁清淤泥”的处境。这一延续千百年的顽疾,随着万里黄河第一闸——黄河三盛公水利枢纽的横空出世,终被根治,“套区”因此安澜。
善治国者必重治水。2023年6月,习在巴彦淖尔考察时指出,河套灌区灌溉工程是千年基业,花了很大功夫,也很值得。要继续完善提升,提高科学分水调度水平。
千年基业,是让“河套粮”满仓满囤的最大底气。内蒙古河套灌区水利发展中心党组副书记、主任徐宏伟介绍,论面积,河套灌区引黄灌溉面积1154万亩,是我国三个特大型灌区之一;论规模,灌溉工程拥有灌排渠沟道10.36万条、6.4万公里,能绕地球赤道一圈半;论功能,年均农业供水43亿立方米,为农业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提供了坚实的水资源支撑。
千年基业,因信息化建设焕发新机。在河套灌区水量信息化监测中心,徐宏伟对着50米长的电子大屏介绍说,总干渠是一条红色轨迹,像动脉;总排干是一条蓝色轨迹,像静脉;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恰似心脏。整个灌区犹如一个完整的有机生命体。
“虽然不缺水,但也要节约水资源。”习对河套地区的嘱托犹在耳旁。巴彦淖尔把水资源作为最大的刚性约束,按照“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积极探索可持续的节水增效路径。
“黄河门前过,不淌意不过。”这句话生动体现了当地人留不下更多黄河水的意难平。巴彦淖尔市水利局副局长赵小瑞介绍,为科学分水、有序用水,1987年9月11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黄河可供水量分配方案报告的通知》(又称“八七分水”方案),其中分配给河套灌区的“蛋糕”是每年50亿立方米左右,2004年自治区政府将河套灌区初始水权调整为40亿立方米,2004年至今经5次核减后初始水权为36.26亿立方米。总量控制的前提下,节水势在必行。
在杭锦后旗工业园区附近的玉米地里,一人多高的玉米秆喝足了水,生机勃勃。为它们喂水的是当地自主研发的移动式水肥一体化灌溉装备。设备制造商内蒙古大博金田机械有限公司负责人路骄傲地说:“我们的设备实用又实惠,一是过滤了水中杂质,秧苗‘喝的水’更干净,二是没有水井、没有电也能用。”
“量水而行”还有大科学助力。在中国农业大学巴彦淖尔研究院实验地块下9米深的地方,一个名为灌区水转化与生态环境关键过程综合模拟大科学装置的设备正在运行。科研人员何建宇说:“这套设备能实时精准采集土壤水分、盐分、地下水位等关键数据,为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提供重要的科技依据。”

河套平原上,经过治理后的乌梁素海犹如一块蓝色宝石,引得各地游客前来亲水、观鸟。本报记者胡文鹏摄
哺育了河套平原的黄河水,90%以上经数以千计的排沟汇聚到被称为黄河生态安全“自然之肾”的乌梁素海。这些残留着农药化肥盐碱的农田退水,与城市生活污水、工业废水、山洪水一起,给乌梁素海的“健康”带来巨大挑战。“起初,就湖治湖,效果并不明显。一出高速路口,老远就能闻到湖水的腥臭味。”乌梁素海生态保护中心党组书记、主任包巍深有感触地回忆道。
乌梁素海治理牵动人心。2023年6月,习到乌梁素海考察,明确提出:要用心治理、精心呵护,一以贯之、久久为功,守护好这颗“塞外明珠”,为子孙后代留下一个山青、水秀、空气新的美丽家园。
按照习重要指示要求,一场全流域全要素综合治理战役正式打响。巴彦淖尔以“壮士断腕”的勇气,组织渔民上岸,回购渔船449条;下绣花功夫,减少农业面源污染,农药、化肥亩均使用量较2021年分别减少20克、6.6公斤;拿出第一个吃螃蟹的魄力,投放鱼苗190万斤,以鱼治水促进生态平衡,引进内蒙古积葭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建成年产20万吨芦芯板项目,所用芦苇均来自乌梁素海……
芦苇随风摇曳,水鸟嬉戏游弋,湖面波光粼粼,岸上人影婆娑……如今的乌梁素海变了模样。从小在这片“海”边长大的乌梁素海海区管理大队队长刘文斌亲身经历了乌梁素海之变,感受尤深:“水质好不好,鱼和鸟最知道,这不,就连多年不常见的鸿雁也回到了故乡。”说到这里,刘文斌不禁大声唱起了那首脍炙人口的《鸿雁》。
黄河水诉说着千百年来河套人民盼水、引水、护水的生动故事,也赓续了传承不息的、艰苦奋斗改变现状的精神力量,并将与时代一起奔流。
摊开中国地图,找到黄河“几字弯”顶端,巨大的阴山山脉东西蔓延,其支脉狼山与南北走向的贺兰山之间恰好存在一处豁口,乌兰布和沙漠在这里横冲直撞。
乌兰布和,蒙古语意为“红色公牛”。这匹桀骜不驯的公牛,曾给河套地区的百姓留下无尽的沙害和贫穷。“三天不刮风,不叫三盛公”“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小风难睁眼,大风埋人脸”,这些都真实记录了风沙的无情。
已经和风沙斗了20多年的磴口县防沙治沙局副局长韩应联,尝够了风沙的苦。“小时候,吃沙子拌饭、睡沙窝铺,是那个年代磴口人的共同记忆。”他说,风沙最严重时,一夜黄沙堵门,人们只能跳窗而出;庄稼苗逃无可逃,一场沙尘后便再无踪影。
生活危害是其次,对区域生态威胁更大。磴口作为“守沙要塞”,稍有不慎,乌兰布和沙漠就会从此穿越,向黄河及河套地区侵袭。作为“三北”工程重要组成部分、黄河“几字弯”攻坚战的主战场,此地的防沙治沙对保卫黄河、河套粮仓乃至全国生态安全都具有重要意义。
2023年6月6日,习在巴彦淖尔主持召开的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和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座谈会上指出,三北地区生态非常脆弱,防沙治沙是一个长期的历史任务,我们必须持续抓好这项工作,对得起我们的祖先和后代。
防沙治沙自新中国成立之初就开始了。磴口20多任县委书记一任接着一任干,带领干部群众挺进沙漠。经过不懈努力,营造起一条长308里、面积达8万多亩的锁边林带,成功阻挡了乌兰布和沙漠东侵,也形成了“不畏艰难、负重前行,团结拼搏、敢于胜利,继往开来、永不止步的‘308治沙精神’”。
如今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一条“新308锁边林带”正不断拉紧。韩应联站在林带间的高台上,一边介绍情况,一边远望沙丘上一丛丛的梭梭,犹如看着亲手养大的孩子们。绿色在蔓延,但头上的太阳依然,照在胳膊上像针扎一样的疼。这是在提醒,不要忘记治沙人的艰辛和不易,也是在提醒,沙漠并没有走远,防沙治沙必须久久为功。
在阴山北麓,让草场不再饱受风沙之苦,还家乡一片绿色也是很多治沙人长久的心愿。
乌拉特后旗林草局技术总工温苏雅勒图是土生土长的乌拉特后旗人,打从记事儿起就明白,草场随时可能被黄沙吞噬。1991年,温苏雅勒图来到旗林业局,植树造林成了终身的事业。30多年来,他几乎每年都雷打不动地造林。在此期间,温苏雅勒图和同事们时常在沙漠里一干就是两个多月,住就住在野外的帐篷里,吃的就是简易的“大锅饭”,青春年华与绿色的梭梭一道,成为荒凉沙漠上的美丽风景。
正是有无数个像韩应联、温苏雅勒图一样可爱可敬的治沙人,这里才真正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绿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数据最有说服力。从0.04%到39.1%,磴口林草覆盖率增长900多倍;从7700万吨到150万吨,这里向黄河年输沙量减少98%;曾经难以驯服的乌兰布和沙漠,其东缘已向西撤退15公里至25公里;党的十八大以来,乌拉特后旗累计完成生态治理任务841万亩。
久久为功也需要产业治沙助力。“我们按照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思路,打造防沙治沙+光伏、有机奶、中草药材、有机农业等产业,将‘沙害’变‘沙宝’、沙窝变金窝,拓展生态价值空间。”巴彦淖尔市林草局副局长袁晓东说。
从锁边林带向沙漠腹地行进,在磴口县沙金套海苏木巴音温都尔嘎查,连绵起伏的黄沙中,草方格、梭梭苗带来的绿意点点挥洒,几万亩光伏发电板连成一片蓝色海洋,车行其中,就像一只小船在波浪中起伏。这里是蒙能160万千瓦“光伏+生态”治理项目区。板上生绿电、板下生绿金的故事也是从这里开始的。
磴口县发改委副主任罗彪治介绍,项目采用“板上发电、板下固沙、板间种植”模式,光伏板支架化身“钢铁卫士”,抵御风沙侵袭,光伏板如同遮阳伞,将沙地水分蒸发量降低约30%,为植物生长营造有利条件。项目投产后,年均发电量27.2亿千瓦时,每年可减少240.45万吨二氧化碳排放。
板下的文章同样精彩。这是王爷地肉苁蓉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魏均最熟悉的领域。
魏均手里拿着一根长满黑色鳞片的“木棍”说:“这可不是木棍,它不仅能治沙,还能治贫、致富,这就是传说中的‘沙漠人参’——肉苁蓉。虽然梭梭树经济价值不大,但寄生其上的肉苁蓉却值钱。普通的按市斤卖,顶级的按长度卖呢。”
“沙漠人参”的加入,让沙漠植物的生态价值转变为经济价值。目前,磴口县肉苁蓉种植面积12.8万亩,年产值达3000万元以上,从事肉苁蓉产业的企业90余家,从业人数3000余人,肉苁蓉已经成为致富产业。
困难不是没有。巴彦淖尔地区依然面临着风沙危害严重、局部草原退化沙化盐渍化、防护林衰退、湿地萎缩、珍稀物种栖息地受损等情况,以及生态补水指标怎么解决、产业治沙吸引力如何提升等问题……
如何解决,答案就在这里。近日印发的《“三北”工程总体规划》明确要求,坚持保护优先、科学治理,系统观念、联防联治,质量为先、绿色发展,量水而行、以水定绿,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短短几十字,是防沙治沙理念、经验、智慧的集中体现。
习多次强调,“三北”工程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要求勇担使命、不畏艰辛、久久为功,努力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把祖国北疆这道万里绿色屏障构筑得更加牢固。
“创造新时代中国防沙治沙新奇迹,没点精气神不行。”巴彦淖尔市委书记贺伟华说,曾经无数治沙人,唱着“蓝天做帐地当床,黄沙拌饭可口香”,创造了防沙治沙的绿色奇迹,千难万难,有精气神就不难。
在临河区国营新华林场场区院子里,几棵大杨树参天耸立,粗壮的树干需要两位成年人才能环抱。新华林场党支部书记杜文化抚摸着树身深情地说:“这些和林场同龄的功勋树,用50多年时间,见证了林场从不毛之地向沙漠绿洲转变的人间奇迹。”

来源/经济日报(调研组成员/赵子忠、胡文鹏、吴浩、孟飞、覃皓珺、余健、吉亚矫、勾明扬),原标题《河套长调》,有删节

